2025年9月6日,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成功举办了2025学科协同赋能新能源发展前沿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能源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校院领导以及教师代表,共同围绕新能源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严冬生主持.jpg
会议由能源学院党委书记严冬生主持。首先,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共商学科建设新路径、共谋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建协同创新新机制,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姚建林致辞.jpg
能源学院院长彭扬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规划、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副院长孙靖宇汇报了学院的科研架构及研究方向建设情况;副院长杨瑞枝和韩东麟分别就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作了详细介绍。
彭扬.jpg
孙靖宇.jpg
杨瑞枝.jpg
韩东麟.jpg
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全国高校专家代表、行业精英以及学院领导教师共同围绕能源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和产教科教融合等方面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交流与探讨,深入分析了当前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专业指出了学院发展的困局和瓶颈,科学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强调产教科教融合涉及行业领域、探索学科交叉育人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方法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厦门大学郑志锋教授就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建设发展作了题为《新型能源动力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经验分享报告。郑志锋教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碳材料及储能、新能源系统、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开发工作。他指出,一是新型能源动力学科建设首先要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强调需注重跨学科融合。新型能源动力涉及能源、材料、化工、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三是强调实践教学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四是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郑志锋教授的分享为新型能源动力学科建设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路与方法。
郑志锋.jpg
本次新能源发展前沿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对于加强学科协同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培养更多复合型新能源人才,为学校、国家乃至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总结.jpg

